行业新闻当前位置:首页>新闻资讯>行业新闻

RFID标签资讯:RFID在文物进出境系统中的应用及优势分析

返回2014-06-27来源:www.cxjrfid.com发布者:cxj
        射频识别即RFID又称电子标签、无线射频识别,是一种通信技术,可通过无线电讯号识别特定目标并读写相关数据,而无需识别系统与特定目标之间建立机械或光学接触。常用的有低频(125k~134.2K)、高频(13.56Mhz)、超高频、无源等技术。国家文物进出境审核信息管理系统(以下简称“文物进出境系统”)采用的是超高频技术。
 
  RFID标签具有可读写、反复使用和耐高温、不怕污染等传统条形码所不具备的优势,处理数据过程无需人工干预。RFID标签还具有体积小、容量大、寿命长、可多次重复使用等特点,可支持快速读写、非可视识别、移动识别、多目标识别、定位及长期跟踪管理。成本的节约和效率的提升,促使RFID成为各个行业实现信息化的重要切入点。RFID系统因应用不同其组成会有所不同,但基本都由电子标签(Tag)、读写机具(Reader)和计算机通信网络(Processor,包括数据交换与管理系统)三大部分组成。
 
  截至2008年,国家文物局已授予北京、天津、河北、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福建、山东、河南、湖北、广东、云南、陕西等17个出境鉴定站文物进出境审核资质,并使用“国家文物进出境审核XX管理处”的名称,负责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各口岸进出境文物的审核任务。2013年前,各文物进出境审核机构采用人工管理方法进行文物进出境的审核,不仅严重影响了工作效率,而且各文物进出境审核机构之间对文物进出境审核的对象、过程和方式方法等信息缺乏必要的共享,严重影响了文物进出境审核工作的规范性、时效性和准确性。
 
  文物进出境系统是为了对17个进出境审核管理处的审批流程进行规范,加强审批时效,提高数据的准确性,依据国家文物局进出境管理的相关法规而建立的一套简单高效的管理系统。其用户主要涉及国家文物局、17个文物出境鉴定站、博物馆以及社会用户等。实现了从出境文物申请、鉴定站受理、分办、登记、鉴定、查验、审批、粘贴电子标签以及出关等各个业务环节的服务功能。系统于2013年9月份试用,规范了进出境审核管理处的审批流程。
 
  以前在文物进出境过程中,对于文物的审核结果采用火漆进行标注标识。火漆根据出入境类型,分为进、出、仿三种。文物进出境管理系统的特色之一就是用电子标签替代了火漆。为了和传统的火漆相对应,电子标签也采用了进、出、仿三种类型,大小为2.5厘米,材质为纸质(如图示)。
 
  在审核流程完毕之后,鉴定人员根据出入境类型,在文物上粘贴电子标签(原来用打火漆方式),然后使用读卡器读取电子标签的ID(全球唯一),写入系统,同时将文物的基本信息写入电子标签,这样就做到了文物和电子标签的一一对应,即使离线也能读取文物的基本信息,进行文物确认。
 
  使用电子标签具有多项优点:
 
       1简单、方便。传统的火漆需要烧制,电子标签只需要粘贴即可。
      2容易区分。传统的火漆都为红色蜡样,使用电子标签后颜色很容易区分。
      3可验证。电子标签由国家文物局统一下发,每个鉴定站只能使用下发给本站的标签;文物和标签  绑定后,根据标签能查出文物的申请人、申请时间、审批鉴定站、出境海关、目的地等信息。
      4防拆。电子标签实行一物一签,一般贴到文物上就不可以拆除,一旦拆除就不能再使用。
      5为今后和海关联合打下基础。海关通过使用电子标签读卡器,可对文物进行每件查验或者抽查。只要读取电子标签信息,即可知道文物是否已经通过鉴定站的检查、文物的基本信息等,甚至可以做到不用打开包装箱即可知道文物的内容。
 
  目前电子标签的读写使用的是固定式读卡器,为方便鉴定员外出办公,已开发完成手持式读卡器(无线),将在今年开始试用。
 
  与其他新兴技术一样,RFID虽然在文物行业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但仍存在很多问题,如标准不易统一(材质不一等)、成本高(相对火漆而言)、读错率偏高(偶有读不出的现象)等,但其在未来文物管理工作中的发展趋势是不容忽视的,相信其在文物行业的普及,会更好地提高我们的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